生态科学

碧水青山入画来 ——看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

(来源:湖南生态环境)

在绿色发展的浩瀚长卷上,长沙县正书写着自己的答案。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一条美丽如画的绿色之路,在长沙县蔚然铺展。

改革胸怀大局 发展遵循绿色

近年来,长沙县不断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走向更深、更实。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长沙县尤其注重体制机制创新。2015年底,长沙县就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并逐渐构建了‘县级层面抓统筹调度、职能部门抓条线推动、镇街履行属地监管职责、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全县生态环境治理格局焕然一新。在县环委会牵头抓总下,这套“组合拳”收到成效:截至9月20日,优良天气251天、空气优良率为95.1%,PM_2.5和PM_10分别比去年同比下降6.4%和17.6%;臭氧与去年同比下降5.9%。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区域内河流出境断面达标率达100%。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长沙县加快制度创新并强化执行,用严格制度、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账”成为领导干部头上的“责任账”。一方面,长沙县取消GDP考核指标,从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对县进行比较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占比达到20%,用“考核”这根指挥棒推动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另一方面,长沙县也出台了严格的环境问题责任追究办法,为全县干部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生态保护责任红线。

守得一方绿 捧出金山来

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命题,长沙县从高处着眼,砥砺向前,担当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通过招优选优,长沙县壮大了绿色经济,打开了“两山”转化通道。对照发展目标,长沙县始终严把生态环保准入“门槛”,坚决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仅2019年的招商引资中,就否决了17个不符合长沙县绿色发展定位的工业项目。

借助引导产业绿色升级、鼓励资金投入节能环保产业、加快过剩产能退出,长沙县积极谋求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县内共有19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实地验收;已支持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工业污染防治设施提标改造项目11个,安排专项资金220万元。

长沙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实践证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今年上半年,县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4%、1.0%、4.5%,长沙县用绿色引擎跑出了经济发展新速度。

提升获得感 百姓乐中来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长沙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的“大美星沙”让老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

加快城乡建设让老百姓生活更加舒适。城区里,提质改造道路、开展“五乱”专项治理、推行垃圾分类,让环境越来越美丽;在农村,常态长效治厕、分类减量治垃圾、标本兼顾治水,乡村也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长沙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生态红利逐渐得以释放。例如,近年来,锡福村利用自身区位优势,致力于打造以山水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度假、人文风情体验等为卖点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村集体经济突破200万元。同时,在发展美学经济、推动全域旅游、做实乡村振兴思路下,长沙县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探索形成了物业经营型“抱团”等六大发展模式。

在长沙县,环保意识也在广大市民心中生根发芽。巡湖净滩、污染防治宣传、污染源随手拍、垃圾分类、绿色出行……从城市到农村,从街道到社区,总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在开放包容的星沙,对环保志愿者采取欢迎的态度,对市民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整改。

经济发展强劲势能的热土和风光秀美独具性灵的山水,赋予了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2020年,长沙县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第三名。

长沙县坚持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大美星沙,不断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让绿水青山在、金山银山来,让人民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提升。

编辑:杨菲

责任编辑:

上一篇:生态学家警告:受杀虫剂等威胁,昆虫正加速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