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学

桂林走出独具特色的漓江生态保护绿色之路

久久为功护漓江

——桂林走出独具特色的漓江生态保护绿色之路

改造后的龙船坪特色街区

改造前的龙船坪

改造中的塔山片区。陈婧 摄

2020年9月22日,在漓江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卢耀如等专家学者与桂林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梳理保护漓江的做法和成效,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探索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桂林经验”。

这个“桂林经验”首先要从漓江管理体制的“破”和“立”说起。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1159.4平方公里,涉及4县6城区、28个乡(镇、街道)、151个村(居)委,居住人口34.6万人,管辖范围大,曾经涉及20多个部门管理,多头执法、监管混乱。

如何形成一个高效统一的管理机构,更加科学地保护漓江?漓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2013年4月,以“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为思路,从综合整治漓江入手,桂林开启了一场力度空前的漓江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挂牌成立了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工委、管委,建立了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牵头抓总、统筹推进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管理,对漓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

建立了漓江风景名胜区“市、县(区)、乡(镇)、村(居)委”四级网格化责任管理体系;施行《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开启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法制化新纪元;

全面落实河长制,落实县级以下河长2912名,形成了覆盖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河长体系;

施行《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开启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法制化新纪元;

……

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漓江保护管理变“九龙治水”为“握指成拳”,通过开展漓江生态保护和综合整治行动,统筹推进漓江沿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漓江旅游品牌建设,更好地守护好漓江绿水青山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在创新漓江保护管理机制体制的同时,桂林采取多方联动和水陆空“打、疏、防”一体化措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乱建、乱挖、乱养、乱经营,环境卫生脏”的“四乱一脏”等漓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让漓江流域及沿岸环境焕然一新。

青狮潭水库,是漓江补水的后备水源地。然而,因为生态环境污染,2013年一度被推到风口浪尖。从这一年起,我市开始对青狮潭库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第一污染源、10多万平方米的养鱼网箱全部被清理,原来靠网箱养鱼为生的农户,向生态旅游、特色农业、花卉苗木等产业发展转型。如今,青狮潭水库水质已恢复到III类水质,达到饮用水源的标准。

曾经,漓江沿岸的采石业,用几乎无法修复的生态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2016年,桂林市委、市政府把漓江流域采石场生态破坏和河流污染问题整改工作,作为当时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头号工程来抓,关停漓江流域所有的采石场,并对20多个采石场实施了生态修复,总面积达136万平方米的裸露山体重新披上了“绿装”。

此外,桂林还投入近百亿元,依法取缔伏龙洲等“一江四岛”(即漓江、伏龙洲、蚂蟥洲、南洲、大洲)上严重的水体污染源,全面推进漓江(城市段)排污综合治理;完成迁移漓江城市段全部161艘住家船;彻底清理漓江干流城市段、桃花江等水域网箱养鱼;全部捣毁漓江上游河道挖沙船,有效遏制非法挖沙;完成漓江游船30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绿色升级”,参考国际顶尖高端游船标准制造、节能环保性能突出的五星级游船已在漓江上航行……

通过全面治理,漓江保护利用步入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改革经验、制度红利不断释放,保护漓江,敢于作为,有所作为,触及根本,惠及民生。

今日的漓江,山青水碧,生机盎然。漓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达到80.46%,漓江水质达标率为100%。在众人精心呵护下,漓江向世人展示了她更美的容颜。(来源:桂林日报 记者:陈娟)

【来源:桂林日报】

上一篇:登封市教育局开展嵩山地质及生态文明科普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