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学

在世界屋脊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雪歌70年·西藏启航新时代]

西藏阿里是“地平线上的阿里”。曾经,“世界屋脊的屋脊”、“无人区”和“沙漠”常与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联系在一起。然而,当你在这里旅行时,你会意外地遇到旺盛的生命力。

道路两旁,成群结队的藏野驴和牧民的牛羊装点了高原。在阿里交通部门工作了20年的刘雯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 “这些动物过去并不常见,现在不仅常见,而且还跑到路边。”他指了指远处的山谷说:“那里有更多的动物。”

比西藏野驴更令人惊奇的是,那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绿意盎然的背后,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保护生态环境的不懈努力。

添加一抹绿色

当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越过喜马拉雅山,再穿过冈底斯山脉向北时,所剩无几。强烈的阳光和呼啸的风加剧了气候的干燥。除了人类和牲畜增加造成的森林砍伐和开垦外,1990年西藏七市沙化土地曾一度占西藏土地面积的16.61%。土地荒漠化已成为西藏需要面对的问题。

从198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研究所等开始对西藏荒漠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进入21世纪初,西藏土地荒漠化研究和防治示范工作全面展开,荒漠扩张速度明显降低。

但在实际操作中,选种、改良土质、抗寒等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从事荒漠化工作的胡建勇于2006年来到日喀则,创办了绿地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见证了这里15年的变化。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和谢通门县治沙多年,但在一些地方,由于选种不当,树种没有生命力。风一吹,沙土飞扬,能见度有时只有一两米,车子不敢开。当地政府开始向社会公开招标,为期三年,以设定治沙目标的要求。

胡建勇回忆当时的艰辛:种草种树的时间只有七八个月; 3800米可以种活树,4200米不能种;第一年的第一年,植物都活得很好。三年土壤碱化太严重,生长越来越差……经过五年摸索,江孜沙棘、中国沙棘、柳柳、花枝、艾草等当地植物成为胡建勇的治沙“宝贝” ,种植成活率达到85.%以上。

现在,随着辅助防沙工程的完成,胡建勇团队负责的大面积封闭土地已经发展到一个人的高度。

不同处理区的环境特征考验治沙人员的智慧。根据国务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规划(2008-2030年)》,西藏实施了三类10个项目。随着各地防沙工作的大力推进,荒漠化发展的趋势得到了根本的扭转。

雅鲁藏布江、怒江、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江、狮泉河(简称“两河四河”)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造林绿化、拉萨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生态安全屏障等工程共完成造林近600万亩。科技领先的空中播种造林试验成功启动,空中播种面积21.8万亩。

守护多样化的生活

西藏孕育了丰富的生活。

2014年,国家林业局、西藏自治区林业厅、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院、影像生物学研究所摄影家李成发现了白颊猕猴新种在林芝市墨脱县。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发现新的陆生野生动物物种非常困难。在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西藏发现白颊猕猴等5个新种。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芳介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深峡谷景观。直线距离40公里以内,海拔跨度超过7000米。从500多米的热带雨林到7782米的南迦巴瓦主峰,从热带、亚热带到高山荒漠草原的物种都集中在这一带。 “可以说是我国最重要的种子资源库和基因库”。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珠穆朗玛峰、羌塘等都是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早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就组织了“国务院西藏工作组”,由此开启了科学认识和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进程。

自1980年代以来,西藏一直致力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目前,西藏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8.75%。

西藏自然保护区有数万平方公里,牧民分散。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羌塘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型自然保护区。是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迁徙活动的重要地区。 1970年代以来,受原家乡草原承载力限制,一群牧民从西藏那曲市神扎县向北迁移300多公里,迁徙至双湖,成为新的居住地。平均海拔5000多米。县。

双湖县84.6%的县城位于羌塘自然保护区内。近几十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野生动物保护与牧民生产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

上一篇:淤泥小溪变身生态公园 平阳全域治水绘就湿地画
下一篇:没有了